活動花絮



 【博雅經典講座】04.24李筱峰-歌曲與台灣史

 

歌曲也好,文章也罷,每個時代都有專屬的文學,每個文學都具備特定的時代性,從歌曲與歷史做連結,它和日常生活的脣齒相依,或許是作為史料研究最合適的一個媒介。

從某個特殊的角度,可以看見什麼歌呢?從一首歌曲的旋律中,又聽見了哪個時代的呼吸?從台灣歌謠,能夠望見南島先民的身影,亦同時是移墾社會、外人來台的貼切寫照,更甚者,它可以反映外來政權的統治本質。多少次,民眾受到不合理的壓迫而噤聲,憋了滿腹怨氣無處宣洩,絲縷清風只能承載一星半點憂愁,卻無法招來狂風,吹颳去所有委屈。無奈,只能藉著文字抒發,提筆,下墨,賦出一首歌謠裡面字字珠璣,在唱誦的同時,那些能講的、不能講的、心裡所想的,全部傾瀉而出。

 

有沒有這樣一個經驗,聽見了某首歌曲,下意識聯想到了某個時代?柔和的伴奏搭配清明唱腔,是台灣1970年代的校園民歌,同一時間,嘻哈音樂傾巢而出,這是美國社會不公所塑造的產物。所以說,歌曲在聆聽的過程中,不僅僅提供「欣賞」這一個價值,除此之外,它與時代、與社會的高度連結性,也令其成為一部史冊,讓世人在傳頌的當下,也對於過去的足跡,有了有別以往的認識。 

 

【相關圖片】

←回前頁↑回頂層